首页 > 拿什么申请你 我的大学

金延峰 所在大学 | 明德学院  毕业高中 | 东北育才中学    SATⅠ | 2310  SATⅡ | 2400  TOEFL | 110







其实最开始有出国意向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出国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只是记得小时曾听大人们说过美国的大学很好,而当时周围许多同学也在学SAT,自己就也糊糊涂涂的跟着学了起来。



而当我开始去了解出国流程并开始准备的时候,我开始犹豫了。犹豫大概是因为三方面的压力:第一方面来自于学校的老师。因为我从小到大在老师的眼中一直都是“好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所以很多老师都认为高考对我来说是一条更保险的路。是啊,当你有更保险的选择时,谁愿意冒险来放弃自己的优势去探索陌生的道路呢;第二方面压力来自于已经结束申请的学长们。每当我看到他们做过的活动,得到过的大奖时,心里总会感到自卑。总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虽然平时在学校做过一些喜欢的事情,却没有什么亮点可言;还有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家庭。对于我们这个普通的家庭来讲,很难负担得起美国大学高昂的费用。而申请助学金又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被录取的概率,给本来就很难预测的申请又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



当时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我没有做出明确的决定。面对高风险的出国申请,我希望能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所以,当其他出国党开始请假准备考试时,我仍坚持着学习高考的课程,并且每天抽出两节晚自习的时间来读英文书或者做SAT真题。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高二上学期结束。现在想一想,自己的这个决定有利有弊吧。利在于每天可以与同学一起感受高中生活,并且可以坚持在学校做喜欢的活动;弊在于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做一些对自己更有帮助的一些事情。不过鉴于自己无法回到过去重新作出选择,不知道自己做出其他选择后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做其他的事情会像自己想象那样更有帮助,在此就不多做评判了。



而到了高二的寒假,我才真正下定决心一定要出国。在参观解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并与当地学生和招生官进行交流之后,我突然感觉美国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就是我想要的大学教育。而了解美国大学的招生流程后,我更加确定。我希望未来的大学能够因为我的个性、爱好,因为我是个独一无二的人而录取我,而不是因为我多么会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多么会考出高分。



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当时没有考虑到,就是申请美国大学的过程,真的就是一个让人认识自己并成长的过程。这一点单从写Personal Statement 和各种Supplements 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文章没有格式上的限制,没有所谓的套路、模板,有的甚至不会有题目。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点:they are all about who you are. 而为了写好这些essays,就一定要深入地思考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对自己来说最重要。这种对于自我的思考,虽然听起来很简单,却恰恰是天天忙于考试、活动的我们所缺少的。渐渐的我也发现,申请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文章,面试,自己所做过的活动以及email联系等途径,将真正的自己展现给招生官,让招生官来评判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这所学校,会不会给学校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同时,申请也让我感觉到,自己当初的一些犹豫其实并不必要。能获得许多国际上的大奖固然很厉害,我也特别崇拜那些做过非常出色的活动的学长学姐和同学,但有些事情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他们之所以能有那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们热爱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且全身心投入到其中去。这些成绩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就能得到的。同时,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一所大学不会因为你是学生会主席而将你录取,它所录取的学生也不可能全部都获得过国际模联会议的Best Delegate。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漂亮而做自己不喜欢的活动,或者因为别人都在做某个活动而去凑热闹,强迫自己放弃真实的自己而去做明知并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是不明智的。新鲜的事物依然要尝试,但如果已经发现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就应当适当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而去将适合自己的东西做到极致。



大概就想到这么多了。过去的事情都无法改变,但是我希望以后要经历同样申请流程的人能够通过我的一些经历和想法对申请有更深入的思考。以上我写的只是我此时此刻内心真实的想法,我希望读这篇文章的人能够对其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其实我很幸运,我做了对于我来说正确的选择,并最终能被自己所喜欢的学校所接受。我很期待接下来在Middlebury的生活,也希望以后回头看这篇文章时会有新的体会。



关键字:SAT  美国高考